English

金沙江畔石榴香

199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徐冶 刘鹏 我有话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绝对不相信:治理水土流失,搞水土保持还能使一个农户、一个村、甚至一个县发财致富,奔向小康!

7月5日上午,云南省会理县副县长付正文和水电局的同志带我们去看水保治理现场,汽车走到位于金沙江上游的城河矮郎沟小流域时,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了:

原来荒芜的山坡已全部变成了层层梯田,形成层层连片石榴树;山沟低矮处,是一座座蓄水塘坝;坐落在石榴树中的大瓦房被一个个卫星接收装置装扮得充满现代气息;弯弯曲曲的公路在石榴树丛中延伸,又有几分浪漫。

山腰石榴树深处的一座大瓦房拦住了我们的去路,采访就从这家开始。主人是一个40岁左右的汉子,叫亢群富。他很熟悉地与付副县长打招呼,原来他是一个石榴状元。我们参观了他家占地500平方米的内外院:前院停放着小汽车,洗澡间内装有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客厅内的家庭小影院摆放着29英寸彩电和VCD。亢群富说:“我家去年仅石榴收入就达到12万元,除了继续投入治水工程和石榴发展,剩余的钱现在可以用来改善生活了,是水保治理,才有今天的富裕。”

接着,会理县副县长付正文向我们讲述了铜矿村的变迁:矮郎沟小流域内的铜矿村,面积15.7平方公里,由于降雨集中,干湿季分明,林草植被稀少,全村水土流失面积达10.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8.15%。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就贫穷和落后的小山村更加荒凉,干旱缺水的土地,打不了多少粮食,连人蓄饮水都非常困难,1973年还发生过“狼与人”争水吃的故事。不少农户要等着鸡下蛋卖了,才买得回食盐和煤油。80年代初,这里每年90%的农民缺粮,一个工日仅2角4分钱。

铜矿村在1989年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掀起了治山治水的高潮,到1993年,全村治理水土流失8.7平方公里,因地制宜地开发坡耕地290亩,发展石榴果林1440亩,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蓄水池(水窖)370口,水保蓄水量达到3.32万立方米,人均蓄水量达37立方米,一举甩掉了人畜饮水困难的帽子,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群众纷纷赞扬“水保工程是致富工程,德政工程”。如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8户,5万元以上的30户。铜矿村自1993年以来,年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发展石榴先进集体和“文明村”。1997年列为会理县小康村。

“栽下石榴树,引来金凤凰”,铜矿村水保致富,叩开了小康大门,使许多县内外来参观的代表看得眼红。许多单位、部门、集体、个人纷纷前来进行开发,省农牧厅投资100多万元,开发荒山400亩;州、县农业部门投资100多万元,开发400亩;县经委投资20万元,开发荒山100亩;农民张恒杰投资30万元,开发荒山100亩;成都养猪大户王潘明,开发荒山1000亩……

铜矿村的水保致富,已走过了十年艰苦的治理。它的成就,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内一个成功典范。由于铜矿村的示范作用,会理县如今已有“中华石榴第一县”之美誉,年产石榴3500万公斤。刚进入7月,记者看到:山坡上已有外地客商在预订石榴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